10.10 世界精神卫生日

发布:夙心        时间:2019-10-11 12:00

1992年10月10日,第一个“世界精神卫生日”

​......

2019年10月10日是第28个“世界精神卫生日”

今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

“心理健康社会和谐,我行动”

——旨在

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心理健康促进行动

共同关注心理健康

关心精神疾病患者

合力构建和谐社会环境



什么是精神病


精神病是由于人体大脑技能的紊乱,而导致患者在感知、思维、情感和行为等方面出现异常。常见的精神病有多种类型,如精神分裂症、 情感性精神障碍、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等。不同类型的精神并具有不同的 临床表现,治疗方法也各不相同。



精神病多在青壮年时期发病,有的间歇发作,有的持续进展,并且逐渐趋于慢性化,复发率高、致残率高,如不积极治疗,可出现精神衰退和人格改变,不能适应社会生活,难以完成对家庭和社会应担负的责任。

但是,如果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患者也可以完全痊愈疾病,正常地生活、学习和工作。



为什么会得精神病


由于人的正常精神活动的机理还不清楚,因而精神病的病因问题至今未能得到根本解决。尽管如此,大量的研究已经积累了许多有用的资料,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线索。其中,遗传因素起了重要作用。以精神分裂症为例,患者亲属中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而且血缘关系越近,患病率越高。当然,精神分裂症只是具有遗传倾向,并不是肯定遗传。是否发病还要受环境因素、心理因素等多种影响。



很多人认为,“得精神病的人都是受了刺激”,这种印象是受小说、电影等文学作品的渲染和加强,却没有充分的科学依据。研究显示,只有少数患者发病前受到过强烈的精神刺激。所以,多数专家认为,精神刺激与精神病并不是直接的因果关系,它可能只是促使有些患者发病的诱发因素之一。

精神病的发生与患者的病前性格有很大关系。有研究表明, 50~60%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病前具有孤僻、内向、敏感多疑、好幻想,胆小怕羞、思维缺乏逻辑性等性格特征,因此有人把这些性格特征称作“分裂型人格”,这是发生精神分裂症的重要内在因素。具有上述性格缺陷 的人不仅容易患病,治疗起来也相对比较困难,痊愈之后复发的危险性 也比较大。由此可以看出,培养青少年活泼、开朗、坚强的性格对预防精神病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



影响精神分裂症结局的因素


        ღ        有家族遗传史
        ღ        起病年龄早(16岁前,特别是儿童)
        ღ        隐袭起病、进展缓慢
        ღ        起病前无明确精神刺激
        (注:前2项中,与一般人理解的,刺激越大、起病越急,病情就越重的印象正好相反)
        ღ        病前性格有缺陷
        ღ        持续病程长(5年以上)
        ღ        发现较晚,或治疗不及时
        ღ        药物治疗效果不佳
        ღ        分型中属于单纯型者
        ღ        缺乏家庭和社会支持



精神病的症状极其复杂多样,其主要表现包括幻觉、妄想、思维联想障碍、情感障碍和意志行为障碍等。

不承认自己有病是绝大多数精神病人的共同特点。精神病人对自身精神状态的认识能力叫做自知力,又称内省力。它是判断病情好坏、程度轻重的一个重要标志。



识别早期精神病


有些患者是缓慢发病的,早期表现常常不易被周围人理解为精神病。直到病情发展严重了以后,家属还很难回忆起确切的发病时间。

​精神病的早期症状有:
   ღ  懒散:不讲个人卫生,对工作不认真,不遵守劳动纪律。学生迟到、早退,不完成作业,学习成绩下降,受到批评也觉得无所谓,仍然我行我素。
   ღ  淡漠:对人冷淡,回避社交,寡言少语,常独自呆坐,或无目的漫游,对他人的关心也无动于衷。
   ღ  自语、自笑:经常听到患者喃喃自语,不知所云,或者独自发笑,令人不解。
   ღ  猜疑:无端地怀疑他人对自己有恶意,情绪易变,好无故发脾气或紧张恐惧。
   ღ  莫名其妙的身体不舒服:总强调自己失眠、头痛、易疲劳,以此为理由长期回避社交和工作,并且安于现状,既不觉得这样有何不妥,也不积极地诊治身体的不舒服。请注意,这是躯体疾病与精神疾病的重要区别之一。
   ღ  窥镜症状:长时间呆坐在镜子前面,端详自己的面容。这可能是由于一种叫做感知综合障碍的症状造成的一患者看到自己的脸变形了,或者不真实了,所以才长时间照镜子。
   ღ  情绪不稳:因为微不足道的小事伤心流泪、或兴奋不已、或大发雷霆,与其既往性格不相符。



精神病患者要长期维持服药,而药物的副作用之一是出现性功能障碍,男性表现为阳痿、早泄、射精不能等,女性表现为月经不调、性冷淡等,请患者的配偶予以理解。这些副作用都是可逆的,在病情稳定、减药之后可以好转。

精神病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据调查,单亲患精神分裂症者,其子女患病的机率约为10-20%,而双亲均患精神分裂症者,其子女的患病机率高达50%。



“称职”的家属


        ღ        尽快就医
        ღ        接受现实
        ღ        了解精神病的知识
        ღ        习惯于同精神病人打交道
        ღ        同精神病人打交道的技巧
        ღ        为患者制定一个生活日程表



讲话要缓慢、平和、内容明确,如果要向他提出问题,或吩咐他 做事,每次只能说一件事。一下子说好几件事,就会使他无所适从。

讲话的态度要专注而亲切,即使他看来注意力分散,也不要忽视他。经常用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你对他的关怀和挚爱,有时谈谈对童年生活的回忆,或许可以创造一个比较愉快的气氛。

不论他在生活和工作中,有了多么微小的进步,都要充分地加以鼓励,藉此重建患者的自尊。尽量避免抱怨和责备。

对于患者明显脱离现实的想法,不要试图去说服他,更不要同他 争辩或嘲笑他,这样做不仅于事无补,反而会招来麻烦。

培养患者更多的兴趣爱好,适当地为患者提供社交的机会,并鼓 励他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

由于精神病本身的特殊性,对精神病患者家属也提出了很高要求。可以说,家属努力促进患者康复的过程,也就是家属提高自身素质的过程。精神病是一种长期性的疾病,家属需要逐步适应自己的新角色,也应该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一生中常见精神问题


婴幼儿(0-3岁)

问题:养育方式不当所带来的心理发育问题,如言语发育不良、交往能力和情绪行为控制差。
建议:家长多与孩子进行情感、语言和身体的交流,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是避免婴幼儿精神卫生问题发生的可行方法。

学龄前儿童(4-6岁)

问题:难以离开家长、与小伙伴相处困难。处理不好,易发生拒绝上幼儿园以及在小朋友中孤僻、不合群等问题。
建议:鼓励与小伙伴一起游戏、分享情感,培养孩子的独立与合作能力,是避免学龄前儿童精神卫生问题发生的可行方法。

学龄儿童(7-12岁)、青少年(13-18岁)

问题:学习问题(如考试焦虑、学习困难)、人际交往问题(如学校适应不良、逃学)、情绪问题、性心理发展问题、行为问题(如恃强凌弱、自我伤害、鲁莽冒险)、网络成瘾、吸烟、饮酒、接触毒品、过度追星、过度节食、厌食和贪食等。
建议:调节学习压力、学会情感交流、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兴趣爱好,是避免学龄儿童和青少年精神卫生问题发生的可行方法。

中青年(19-55岁)

问题:与工作相关的问题,如工作环境适应不良、人际关系紧张、就业和工作压力等带来的问题;与家庭相关的问题,如婚姻危机、家庭关系紧张、子女教育问题。
建议:构建良好的人际支持网络,学会主动寻求帮助和张弛有度地生活,发展兴趣爱好,是避免中青年精神卫生问题发生的可行方法。

中老年(55岁以上)

问题:退休、与子女关系、空巢、家庭婚姻变故躯体疾病等带来的适应与情感问题。
建议:接受由于年龄增大带来的生理变化,建立新的人际交往圈,多参加社区和社会活动,学习新知识,拓展兴趣爱好,是避免中老年精神卫生问题发生的可行方法。



        小自测:


        ღ        1、是否干什么事情都不能专心
        ღ        2、是否因心烦而睡眠很少
        ღ        3、是否感到在各种事情上都不能发挥作用
        ღ        4、是否对一些问题没有能力做出决断
        ღ        5、是否总是处于紧张之中
        ღ        6、是否感到无法克服困难
        ღ        7、是否从日常生活中不能感到乐趣
        ღ        8、是否不能够面对困难
        ღ        9、是否感到不高兴和心情压抑
        ღ        10、是否对自己失去信心
        ღ        11、是否认为自己是无用的人
        ღ        12、是否所有的事情都感到不值得高兴

(这是由英国医生Goldberg等编制的一个主要用于社区人群筛查和评定非精神病性精神疾病的自评问卷,已经过国内大量研究使用及验证,适用性强。)

每道题答案是“是”获得1分,“否”不得分。当评分大于或等于4分,说明你的心理健康已经出现问题,需要改变生活习惯,保持充足睡眠、享受音乐、多做运动、向朋友家人倾诉烦恼等方式缓解紧张的情绪,必要时就医进行治疗。



精神病人日常饮食


精神病人与普通人的健康饮食没有太大区别,但鉴于减少对精神状态的影响以及在服药的原因,精神病人日常中需要注意的有:

1  不接触毒品
2  尽量减少吸烟、喝酒、能戒除更好
3  不宜喝浓茶、咖啡,宜定时定量,清淡饮食为主
4  不宜将药品积蓄起来
5  需要同时使用其他药物时,要先告知医生目前正在服用的精神科药物名称
6  减少甜食(因容易增加体重)







更多健康饮食和心理问题,可以留言给我们!

微信公众号:Suexin_SH  夙心咨询





咨询微信
图片努力加载中...

图片努力加载中...